浙江杭州萧山区:依托“数字应急”整合监管资源
2024-01-15 13:56:05
“通过‘隐患管家’‘安全驾照’平台发现案源线索50余条,处罚企业30余家;通过‘数字应急’视频巡查平台发现违法行为20余起,立案处罚9起;无人机常态化巡查发现有限空间、高处作业违章操作,立案处罚2起;曝光典型案例40余次……”近日,浙江省杭州市萧山区应急管理局对2023年工作进行总结复盘,发现2023年创新实施的非现场执法成为年度工作的亮点。
长期以来,萧山区应急管理局聚焦“数字和城市应急管理深度融合”,在硬件上全力打造“数字应急”平台,在软件上明确一批非现场执法适用违法行为,形成“线上+线下”执法工作机制,并办理了一批典型案件,推动非现场执法试点工作迈上新台阶。
强化数字赋能 打造“智治”平台
“一个数据贯通的智治平台是开展非现场执法的基础。”萧山区应急管理局相关负责人介绍,该局以“数字应急”平台为框架,充分整合在线监控、物联感知、无人机、大数据分析、智慧平台预警等多种巡查手段,整合各类数据资源,为取证过程信息化打下坚实基础。
“‘数字应急’平台包含‘隐患管家’‘危化驾照’等安全生产模块,也包含着物联感知、在线监控数据。在此基础上,我们与浙江省应急管理厅、杭州市应急管理局和萧山区数据资源管理局等部门加强沟通协作,实现安全生产、自然灾害类数据共享。”萧山区应急管理局相关负责人介绍。
截至目前,萧山区“数字应急”平台已接入全区各部门各类监控20余万路,建立49家重点企业监控272个、物联感知点位850余个,配备无人机2台,涵盖了公共道路重点企业车间、罐区、仓库、值班室等重要点位,尽最大限度消除执法检查盲区漏洞。该局与省、市相关平台共享安全生产、自然灾害类数据近20万条,与区级相关部门共享企业安全生产等各类数据近21万条,极大提升非现场执法试点工作推进效率。
聚焦制度建设 完善执法机制
2023年7月,萧山区被应急管理部列为非现场执法试点单位,该区应急管理局成立专项工作领导小组,高标准、严要求统筹推进实施。
2023年10月,萧山区应急管理局印发《杭州市萧山区工矿领域安全生产非现场执法工作规定(试行)》,明确通过信息电子技术、监控设备、信息化监管系统等采集数据、固定违法事实等行政执法活动的标准流程和规范。
萧山区应急管理行政执法队相关负责人表示,该局非现场执法工作机制主要为“四个一”,即第一时间发现、第一时间预警、第一时间治理、第一时间固定证据,实现安全隐患全时监管、全过程管控。在“非现场执法”工作流程中,工作人员通过“数字应急”平台进行视频巡查、无人机巡查或者物联感知系统预警等发现隐患问题,固定相关证据,并将其移交至执法科室核查,执法科室核查后再行决定是否对企业进行立案处罚,并对同类企业开展警示教育。
以物联感知系统预警为例,“数字应急”平台安全生产监测预警模块现接入了重大危险源、危化品企业等各类企业94家,接入重点部位传感850余个,一旦接到物联感知预警,监测预警模块会第一时间短信提醒企业主要负责人和安全管理员进行处置。如预警超过两小时未处理,系统会告知镇街安监办,协助企业完成风险排除。如预警超过24小时未处置,执法人员将对预警情况进行分析研判。
“我们多次组织专题培训,重点对法律法规、执法流程、文书制送、系统操作等方面开展业务指导,全面提升执法人员的业务素质和能力。特别是在视频巡查领域,对视频信息员开展专项隐患识别培训,对企业常见高风险违规行为进行识别培训,从而提升其发现隐患问题的能力。”萧山区应急管理局相关负责人说。
用好典型案例 推动长治长效
“这些工人为什么没有做好安全防护措施?”2023年8月4日上午,萧山区应急管理局执法人员使用无人机设备对区域公共道路进行常态化巡检巡查,发现某路段疑似有作业人员在井道下方进行有限空间作业,但是现场并没有做好安全防护措施。对此,执法人员立即赶赴现场进行核查。
经过现场询问得知,该作业人员在进行有限空间作业前没有按规定完成作业现场危险危害因素辨识、安全防护措施落实以及相关审签手续,萧山区应急管理局对相关人员进行了警示教育,并依法对该企业进行立案查处。
该案例是萧山区应急管理局通过无人机巡查办理的首起“线上+线下”执法案例。为扩大社会影响,提升震慑作用,萧山区应急管理局加大执法及宣传力度,立足现有资源,通过非现场执法手段办理了一批安全生产违法案件,并通过各级媒体对“非现场执法”的典型案例进行宣传。
为推动执法效能提升,萧山区应急管理局进一步完善拓展非现执法应用场景,除部分危化企业、“三场所三企业”外,继续扩大覆盖范围。该局通过分析近年事故类型,确定事故高发企业类型并列入非现场执法范围。该局持续扩充非现场执法的违法行为清单,通过对历年易引发事故的高危、频发违法行为进行梳理,增加一批适合非现场执法的违法行为,持续开展远程、高效非现场执法查处,实现非现场执法场景及数量双提升。
扫码在手机端打开页面
暂无评论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