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础设施“硬”起来 数据信息“活”起来

四川聚焦基层森林草原防灭火能力强提升

基础设施“硬”起来 数据信息“活”起来

中国应急管理报
记者 何邦瑗
2024-03-15 12:12:09

“森林防火,人人有责。进山不要携带火种,保护森林是每个人的责任……”3月以来,在四川省南充市高坪区长乐镇东庙子村林区,工作人员沿着新修建的森林防灭火消防通道进行巡护。他们一边清理林下可燃物,一边用小喇叭循环播放森林防火宣传语。

森林防灭火消防通道在东庙子村共有2条,都于去年5月完工。2023年高坪区投资约1000万元,用于森林防火基础设施建设,其建设成果包括防火通道、隔离网、智慧乡镇、应急取水点、直升机停机坪等,已为该区隔阻林火、保障物资输送、就地取水、以近水救近火等提供有力保障。

这样针对森林草原防灭火的建设项目和设施设备,在四川各地都可以见到。

近年来,四川多地狠抓基础设施建设,持续提升装备水平、科技水平、信息水平,着力增强基层森林草原防灭火能力。

用好物防手段 应急处置更快速

在凉山州德昌县乐跃镇杉木村长梁子和永郎镇可郎村金堡堡,2座森林防火瞭望塔傲然矗立,吸引着路人目光。

“在防火紧要期,瞭望塔就是我们的作战‘阵地’。”德昌县森林草原防灭火工作有关负责人介绍,这2座防火瞭望塔与新完成的6套火情瞭望设备、6套林火视频监控系统作为一个整体,环环相扣、高效配合,是该县森林草原防火基础建设项目的重要成果。

2023年底,德昌县启动森林草原防火基础建设项目,投资500万元,用来建设包括防火瞭望塔、火情瞭望设备、林火视频监控系统在内的物理防控设备,目前均已建成并投入使用。

“2座森林防火瞭望塔为钢结构设计,塔高分别为15.15米和17.85米,6套林火视频监控系统信号全部通过铁塔的有线光网进行传输,6套火情瞭望设备可将图像实时自动传回县应急指挥中心。”该负责人表示,就像流水线作业一样,它们任何时候发现火情都能快速报告、高效反应,不会有程序上的延误。

该项目是德昌县近年来大力推动森林草原防灭火基础设施建设的缩影。自2020年开展森林草原防灭火专项整治以来,该县先后投入各类资金2000余万元,专心强“物”,夯实基础,顺利建设5座森林防火瞭望塔、36套林火视频监控系统、12套火情瞭望设备、100套语音播报警示器、13套卡口监控系统,作用范围覆盖12个乡镇(街道)重点林区,全县森林草原火灾综合防控能力和扑火专业队伍快速反应能力明显增强。

“物防”同样需要依托资源优势。与德昌县不同,眉山市洪雅县水资源丰富,有青衣江、花溪河、安溪河等330条大小河流,具备较好的“以水灭火”基础。该县紧紧围绕森林草原防灭火用水关键,不断加强供水网络基础设施建设。

洪雅县河流流域面积约1560平方公里,可满足全县60%林区的防灭火用水。在此基础上,该县建设山坪塘、消防池等人工蓄水池253处,天然供水与人工供水相辅相成、互为补充。同时,该县全面打通林区各类“断头路”46条,214公里旅游干道、472公里防火通道、1649公里林区便道、1164公里乡村小道连路成线、连线成网。水网、路网、交通网互联互通,形成区域森林草原防灭火保障系统。

夯实信息底座 决策指挥更科学

走进泸州市泸县应急指挥中心,一张醒目的应急指挥图映入眼帘。图上24小时实时显示着辖区内天气、温度、空气湿度、气压以及最高火险等级等情况变化,工作人员通过后台操作,可快速调阅具体信息。

“这是我们创新研发的应急作战指挥系统。若遇突发情况,系统还能同步智能生成队伍抢险救援和群众紧急转移方案。”泸县应急管理局火灾防治股股长刘溯源说。

应急作战指挥系统高效运行,得益于前端泸县森林火险因子综合监测站可提供完整、准确信息。2023年10月,泸县森林火险因子综合监测站投入使用。该监测站采取“前端示范建站+后端服务平台”运行模式,依托先进的互联网智能传感技术,全方位分层监测森林火险因子中的可燃物含水量、土壤含水量、腐质层含水量、地表温度、空气湿度等火险要素。

“泸县森林火险因子综合监测站是四川首站,还是国家相关部门承担的森林火险综合监测预警课题项目,实现了从主要依靠‘气象+模型’推演含水率进行森林火灾风险预警,变为依靠精准测量预警,从‘猜’到‘测’,预警精细度大大提升,当前精度最高可达30米。”刘溯源表示,该站为森林火灾预防、处置管理提供基于数据的、精细化的指挥辅助手段,帮助他们在日常预防、力量调配上做到有的放矢。

绵阳市梓潼县七曲山风景区则依靠视频监控,大力建设实际场景与科技信息化手段紧密结合的智能化防火系统。

七曲山风景区管委会应急管理办主任王焜介绍,风景区森林火灾自动报警系统、消防视频监控系统、红外热成像森林防火监控系统全部接入信息中心平台,实现监测预警和应急指挥同步化。此外,红外热成像森林防火监控系统和“热成像自动报警+烟雾自动识别”监测预警系统覆盖重点区域。

“我们还设有电子巡监点,巡护人员每隔1小时需打卡1次,采集相关巡护数据,做到‘天空地人’巡护体系一体化监测。”王焜表示,只有无遗漏排查、无盲区管控,才能更好实现决策指挥精准、科学。


扫码在手机端打开页面

© 版权声明
THE END
喜欢就支持一下吧
点赞109 分享
评论 抢沙发
头像
欢迎您留下宝贵的见解!
提交
头像

昵称

取消
昵称表情代码图片快捷回复

    暂无评论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