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到烟却找不到门”怎么办?
上海虹口区探索科技赋能破解老式里弄灭火难题
2024-03-14 10:08:11
老式里弄房屋是上海市虹口区四川北路街道的一大特色。而该街道大部分火警,也与砖木结构的老式里弄房屋相关。由于老式里弄内部通道复杂,火灾发生后,往往很难在第一时间找到具体起火地点,有时甚至出现“看到烟却找不到门”的情况。
面对这一突出隐患,上海市虹口区消防救援支队立足实际,以消防安全集中除患攻坚大整治行动为契机,依靠科技赋能,进一步建设消防安全综合管理平台,通过精细化绘制“覆盖广、门类全、内容实、更新快”的四川北路街道消防安全地图,切实解决老式旧里灭火难题。
房龄老、人员老龄化问题突出
四川北路街道的大部分火警之所以源自老式里弄,与该街道的两个现实条件密切相关,一是房龄老,二是居住人员老龄化问题突出。
目前,四川北路街道里弄房屋面积约79万平方米,占该街道辖区总面积的41.1%,居住着该街道近半数居民。其中,一些房屋的房龄已接近百年,房屋老化严重且绝大部分为砖木结构。
据不完全统计,该街道常住人口中60周岁以上居民占比接近一半,老龄化现象突出。
四川北路街道存在很多知名文保建筑、风貌建筑。在全市首批革命文物名录中,四川北路街道有不可移动革命文物24 处,占比达16%。
上海市虹口区消防救援支队一名防火监督员表示,由于老式里弄内部通道复杂,加之消防救援人员在开展救援时通常是满负装备,因此,救援难度远大于一般小区。
此外,也因内部通道复杂,救援人员往往很难在第一时间找到具体事故地点,有时甚至是“看到烟却找不到门”。有时即使找到了起火地点,却因对老式里弄的房屋结构和楼内环境缺乏了解,导致救援人员将救援时间耽误在寻找熟悉现场情况的人员上。然而,现实是很难在危急时刻找到指引者。
搭建一个平台、绘制一张地图
既“找不到门”,也“找不到人”, 耽误的是本就宝贵的救援时间。如何摆脱这一现实困境,有效破解老式旧里灭火难题?对策是搭建一个平台,绘制一张地图。
在虹口区消防救援支队、四川北路街道的共同努力下,四川北路街道消防安全综合管理平台(见右图)应运而生。通过该平台与消防救援部门“119”火警平台联动,纳入街道相关工作人员、居委会干部、物业管理人员、社区“四长”等人员信息、联系方式,确保相关人员能第一时间接收到辖区火情信息。
据了解,待相关机制运作成熟以后,该平台应用场景可进一步丰富,通过增添可视化调度、火灾分析报告等功能,全面提升该平台智能化、智慧化水平,为消防安全工作提供技术支撑。依托该平台,该支队和四川北路街道将消防安全工作相关因素内容集中整合,形成一张“覆盖广、门类全、内容实、更新快”的四川北路街道消防安全地图。
地图编入了该街道范围内所有消防栓位置、消防车停靠点及小区、楼宇、园区、商城、学校等场所的出入口位置信息。如遇火警,地图可以帮助消防救援人员第一时间找到正确的出入口、最合适的车辆停靠点及最近的消防栓,从而大大缩短救援进程,提高救援效率。
地图还打通了围墙内的“毛细血管”。目前,大部分应用于消防救援工作的地图仅能导航至事发地小区围墙外,围墙内的区域尚属空白。该支队通过3D建模将该街道围墙内每一条弄堂道路数字化,实现从消防救援站到火灾事故发生地全程导航,从而真正摆脱事故发生后“找不到人,找不到门”的现实困境。
扫码在手机端打开页面
暂无评论内容